上半年国家铁路发送货物19.8亿吨 同比增长3.0%

_哔哩哔哩_bilibili 2025-07-21 09:57:29 来源: 原创

  中新网7月20日电 据“中国铁路”微信公众号消息,今年上半年,国家铁路累计发送货物19.8亿吨,日均装车18.24万车,同比分别增长3.0%、4.0%,铁路物流产品服务提质升级,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、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作出了积极贡献。

  国铁集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、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部署要求,充分发挥全国铁路一张网和调度集中统一指挥的优势,持续深化铁路货运市场化改革,不断提升铁路物流能力效率和服务品质。

  一是国计民生重点物资运输保障有力。持续抓好西煤东运、北煤南运、疆煤外运、晋南地区疏港铁矿石和东北粮食直达入关等重点项目,开辟绿色通道,确保高效送达,助力迎峰度夏和重点产业发展。1至6月,国家铁路发送煤炭10.2亿吨,其中电煤6.95亿吨,铁路直供电厂存煤保持较高水平。矿建材料、冶炼物资、粮食运量同比分别增长19.7%、8.6%、9.8%。

  二是铁路物流产品服务提质升级。强化总对总营销,大力发展物流总包服务,上半年累计签订物流总包合同12.2亿吨。打造货运班列示范线,提升班列开行品质,在主要经济区域间构建快捷物流通道,服务做强国内大循环。铁路95306平台上线102条多式联运“一单制”产品线路,上半年国家铁路累计发送铁水联运集装箱货物825.4万标箱,同比增长18.1%。推动“运费贷”等物流金融服务提质扩容,客户累计获得授信总额199亿元,预计可节省融资成本近6000万元,较好地服务了实体经济发展。积极适应物流市场需求,持续优化铁路物流价格体系,实行灵活价格策略,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选择。

  三是跨境货物运输保持稳定畅通。与国内海关部门、境外铁路部门加强沟通协调,提升口岸交车作业效率和通关便利化程度,确保跨境货物运输稳定畅通。上半年,中欧班列保持稳定开行,中亚班列开行7349列,同比增长25%,中老铁路发送跨境货物302.9万吨,同比增长9%,有力促进了国际经贸往来。

  下一步,国铁集团将加快推进铁路现代物流体系建设,持续深化铁路货运市场化改革,优化铁路物流产品供给,提升物流服务品质和效率,助力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,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,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。

liangjianzhang:wojiaodezuizhonghaishiyaoxindedongxicaiyouyisi。ruguomeitianzuoyiyangdeshi,huo1wanniankenengmeishenmeyisi。danruguoniyouhoudai,houdaihaiyoubutongdekenengxing,buduanchuangzaodongxi,nacaiyouyisi。梁(liang)建(jian)章(zhang):(:)我(wo)觉(jiao)得(de)最(zui)终(zhong)还(hai)是(shi)要(yao)新(xin)的(de)东(dong)西(xi)才(cai)有(you)意(yi)思(si)。(。)如(ru)果(guo)每(mei)天(tian)做(zuo)一(yi)样(yang)的(de)事(shi),(,)活(huo)1(1)万(wan)年(nian)可(ke)能(neng)没(mei)什(shen)么(me)意(yi)思(si)。(。)但(dan)如(ru)果(guo)你(ni)有(you)后(hou)代(dai),(,)后(hou)代(dai)还(hai)有(you)不(bu)同(tong)的(de)可(ke)能(neng)性(xing),(,)不(bu)断(duan)创(chuang)造(zao)东(dong)西(xi),(,)那(na)才(cai)有(you)意(yi)思(si)。(。)

媒体刊文:大型农机能否畅行无阻,关乎每个人的饭碗

  《中国企业家》:有人说,“梁建章是我所知道的第一个把复杂的人口学问题,用大众可以理解的语言和方式,向大众传播的学者。”你从什么时候意识到,仅靠学者或者研究层面是无法去解决这些问题,需要动用大众的力量,一起推动人口政策的改变?

推荐内容

精彩推荐

产品推荐

斯诺克三大赛中国选手均夺冠
¥
368.00
4.6分
刚刑释男子再度猥亵女童获刑12年
¥
358.00
4.9分
“女子输液被陌生男子拔针扎进水桶”系摆拍,当事人已被行拘
¥
3588.00
4.6分
90后南京女孩“喜提”祖传老房,装修过程变修缮文物耗费近百万
¥
5280.00起
4.5分
筑梦“天宫”|今日出征!神舟十六号任务有这四大看点
¥
3399.00
4.7分
多名老赖找“黄牛”篡改护照号购票试图乘机,被首都机场警方拘留
¥
578.00起
4.8分

最新评论

新程序